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猿猴造酒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远在上古,中华民族已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在农耕生产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祖先便发明了用谷物酿酒。为世界酿酒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特出的贡献。 最原始的“酒”,是野生花果经过堆积,自然发酵形成的花蜜果酒,称为“猿酒”。李日华著的《蓬栊夜话》:“黄山多猿猱(nao),春夏采花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猿猴造酒”,听起来荒唐,其实很有点科学根据。

猿猴是很聪明、行动敏杰的动物。它们住在山林里,再枝干间攀缘飞跃,很难活捉住。后来人们发现了猿猴有嗜酒的习惯,于是在它们出没的场所,摆上几缸又香又甜的美酒。猿猴闻香而来,开始在缸边徘徊,踌躇不前。时间一久,经不住香味的诱惑,慢慢的从试试直到开怀畅饮,以至喝的没酩酊大醉,瘫成一堆泥,动弹不得,乖乖的被人捉住了。我国的一些古籍如唐代--李肇撰的《国史补》中,就有人们利用猩猩嗜酒的特性捕捉猩猩的记载。

用“酒”捉猿猴,不仅在我们中国,在国外,如泰国至今还有人这么做。非洲也有人用酒来诱捕力大无穷的大猩猩。

猿猴不仅嗜酒,《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猿猴“造酒”的说法: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如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 曰猿酒。

记载似乎说的很肯定。那么,猿猴到底可不可能采“花果”“酝酿成酒”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么种现象:吃不完的水果,比方桃子、梨子、葡萄等,放在那里,时间一长,漫漫的“霉烂”了,散发出一股酒味。这主要是一种微生物--酵母菌的“功劳”。酵母菌,能分解糖类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长讲的“发酵”。酵母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在葡萄等水果上更多。吃不完的水果放在那里,不用人 去操心,空气中和附着在果皮上的酵母菌就会主动来分解水果中的糖分,使水果“霉烂”,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散发出酒的气味来。

猿猴居深山老林中,完全有可能遇到成熟后坠落经发酵而带有就味的果子。开始它们也许并不食用,但在饥饿的情况下或偶尔尝了尝,觉得别有风味,于是发生了兴趣,就 将果子采下放在“石洼中”,让它自然发酵后再来享用。如果说:“酝酿成酒 ”的“酝酿”,是指事物的自然变化养成,那么,猿猴采“花果”“ 酝酿成酒”,是完全可能的。 不过猿猴的这种“造酒”,充其量也之能说“造带有酒味的野果”,与人类的“酿酒 ”,是有质的不同。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