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四川兄弟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及研究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彝、藏、土家、苗、羌、回、蒙古、傈傈、满、纳西、布依、白、傣、壮等14个兄弟民族。人口据1990年普查统计有488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分布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主要居住在川西北、川西南和川南、川东南的盆周山区,既有民族聚居区,也有民族杂居区,还有散居的。

四川兄弟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的民族则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的民族多数人只懂母语,不懂其他民族语;有的民族则既懂母语,又兼懂汉语和其他民族语;有的民族多数人只懂汉语,不懂母语和其他民族语。

四川兄弟民族中,回族、满族早已使用汉语、汉文、蒙古、布依、白、傣、壮等民族由于人口较少,又基本上是散居或与其他民族杂居,虽然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但大多数都使用汉语文。其具体情况是:

蒙古族,在四川的人口约1.45万(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下同),散居在成都市、盐源、木里、彭水等县。蒙古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主要通行于内蒙古×,以及×、辽宁、黑龙江、吉林、青海、甘肃等省(区)。

布依族,居川人口约4200余人,分布在凉山州的宁南、会东、木里、普格等县,与汉、彝、傈傈等民族杂居。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没有本民族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80年代初作了修改,现正在民族聚居区试验推行,主要通行于贵州省。

白族,四川有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和凉山州,与汉、彝等民族杂居。白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主要通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傣族,四川有2899人,分布于会理和攀枝花市效区、盐边县等地,与汉、彝、傈傈等民族杂居,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主要能通于云南省。

壮族,四川有2893人,分布在宁南、木里、会东等县,与汉、彝、藏等民族杂居。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原有文字,1955年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在广西壮族×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使用。

土家族,在四川的人口虽然不少,但其主要交际工具不是土家语。土家族四川有59万多人,分布在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武隆等县。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土家语”中说至今尚操土家语的是聚居或散居在湘西酉水河、猛峒河和洗车河一带山地的土家族,人口约20万左右;《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土家语”条中也说土家说“使用人口约20万(1982)”,由此可见四川操土家语的是极少数。土家族无本民族的文字。

傈傈族,四川有1.3万多人,分布在凉山州德昌县的南山、金沙乡,攀枝花市盐边县的岩门乡和米易县新山乡以及会理、会东等地。傈傈族除操傈傈语外,一般都能讲汉语。傈傈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分新、老傈傈文。老傈傈文是一种以印刷大写的拉丁字母为基础,由其正反、颠倒形式组成的拼音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创制,主要通行于信仰×的群众中间。四川凉山的傈傈族,从1984年开始学习使用老傈傈文。新傈傈文是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1956年创制,主要通行于云南怒江傈傈自治州和大理白族自治州。

纳西族,四川约7000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盐源、木里及攀枝花市郊区和盐边县等地。使用纳西语。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多能使用汉语文。纳西族历史上原有图画文字(东巴文)、象形文字(东巴文)和音节文字(哥巴文),但它们字形原始,使用面窄,不论哪种文字都没有发展成为全民族的共同书面交际工具。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已根据修订方案试验推行,主要通行于云南丽江县。

彝、藏、羌、苗等民族,使用双语的情况虽然越来越普遍,但基本上还是以单一的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特别是彝族、藏族不外出群众。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彝语,其次是藏语。我省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研究最见成效的也是彝语、藏语。

中国境内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彝语使用人口约400余万。四川彝族约150多万人,分布在凉山彝自治州、乐山地区、攀枝花市、雅安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宜宾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彝族130多万人。凉山彝族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绝大多数人只会说彝语,只有大凉山边缘地带以及彝、汉、藏族杂居的地方的彝族略懂汉语。彝语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个方言,方言差别大。四川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

彝族原有文字,即老彝文(传统彝文),文献上称为“彝文”“爨文”“倮倮(罗罗)文”或“韪书”,属于音节文字的类型,可能创始于唐代而集大成于元末明初。“彝文”对于发展、保存和传播彝族历史文化很有贡献。但是,在旧社会的历史条件下,缺乏科学的整理和规范,无论在教学或使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异体字太多,有的音节有音无字,一字多音,重文别体多等等,因此,社会交际功能不高。长期以来,彝语六个方言区的人互相不能用彝语通话,自然也难用彝文进行书面交际。因此,1956年12月,在成都举行的彝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各省彝族代表一致认为,从云、贵、川彝族居住和使用语言的实际出发,四川凉山彝族的文字问题最为迫切,需要尽快先解决。1974年四川省民委彝文工作组开始对彝族原有文字进行科学的整理和规范,以凉山喜德语音为标准音,以圣乍话为基础方言制订出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共确定819个规范彝字。1975年12月,中共四川省委批准了《彝文规范试行方案》,规定从1976年起在四川境内试行,试行几年,效果显著。1980年国务院批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正式推行。自此凉山彝族自治州层层建立了推行规范彝文的领导机构,掀起了群众扫盲运动,效果显著。截止1989年上半年,四川全省彝族脱盲者约92万人(参考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四川规范彝文”一文,脱盲根据四川省教委×处统计材料)。

近几年来,以推行规范彝文为中心,带动了有关的文教、编译、出版、广播、电影译制等方面的工作。现在,四川规范彝文在文教科研方面广泛应用,已经进入西南民族学院及四川彝区各级民族学校(包括小学、中学、中等和高等师范)。中央、省、州各级举行会议,都有规范彝文译件,彝区许多重要文件和布告,都译成彝文下达和公布。自治州先后成立了编译机构,编译出版数以万计的彝文教材、书籍和刊物等。并办起了《凉山日报》(彝文版)、《凉山文艺》(后改名为《凉山文学(彝文版)》)等彝文报刊。四川省民委还主办了汉、彝、藏文版的《民族》杂志。四川民族出版社平均每年出版彝文类图书数十种、上万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79年开设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彝语广播,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昭觉、越西、金阳、雷波等10余个县都设有彝语有线广播。彝文译制影片150多部(包括故事片、科教片)。省民委彝文工作组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的彝语专业人员一起编译了《彝汉词汇》、《汉彝词典》、《彝汉词典》、《彝汉检字法》等工具书。西南民族学院彝语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彝语的研究专著专论不少,内容涉及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体 风格、彝汉翻译、双语教学等方面,这些成果,有的荣获了国家民委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对四川规范彝文信息处理的研制及排印工作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大成就。由四川省彝语协会和中央民族翻译局彝语室牵头,于1989年已制订完《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已实现的彝文计算机操作系统,目前已有好几种,其中最早的是由西南民族在很低档的微机上实现。后计算机服务公司和西南民族学院合作在长城0520a计算机上实现了功能更加完善的彝文、汉字、西文兼容的微机系统。由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和民族印刷厂使用,于1986年在华光ⅱ型系统上实现了彝文——汉字、西文,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并通过了电子部的部级鉴定,该系统符合彝文书刊印刷出版的要求,承印了几次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大会彝文急件。这是我国较早运用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进行民族文学编辑排版获得成功的事例之一。

中国境内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藏语使用人口约387万。四川藏族人口约92万,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在冕宁、盐源、甘洛、西昌、越西、石棉、汉源、宝兴、平武、北川等县也有少量藏族。在藏族聚居区,藏族以藏语为主要交际工具。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或相邻的藏族也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藏语分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方言之间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语,各地广播电台均用方言播音。四川省藏语主要分属康方言、安多方言。康方言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安多方言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

藏文,据藏族史书记载,创制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代,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有藏文编写和翻译过大量的书籍,藏文文献浩如烟海,藏文对于藏族文化的发展和文献的保存起重大作用。建国前,藏文的使用和教学与×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藏文的教学和传播主要由寺庙承担。建国后,藏文的教学和传播才与×脱离,由各级各类学校承担起来,从此,藏文被广泛使用,得到很大发展。近些年来,四川省在藏文的教学、使用、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现在藏语文教学已普遍进入藏区各级种类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师范、专科),西南民族学院开设了藏文系。阿坝州有的县(如红原县)已成为藏文脱盲县。藏族自治州、自治县,有关政府文件、司法文书、布告、报告,甚至机关单位的印章、名牌等都是藏文、汉文并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于1955年创办了藏语广播,长期坚持用民族语向藏区播出新闻性、知识性、文艺性节目。甘孜、阿坝两州多数聚居县广播站也开办了民族语节目。藏文的使用发展还体现在出版物上。四川藏文报刊有几种:阿坝州的《阿坝报》,甘孜州的《甘孜报》及《贡嘎山文学》(藏文版),省民委还主办了汉、彝、藏文版的《民族》期刊。四川民族出版社平均每年都要出版藏文类图书数十种,还出版发行藏文中小学教材数十万册。甘孜州的德格印经院重印了包括×、历史、天文、地理、历算、医学、诗词等各类文献、古籍、经典7280部。阿坝州也出版发行了科技、课本、字帖、工具书等图书3万册,重印了×典籍和小说等一万六千余册(据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字》“藏文”中的资料)。

为了加强藏文的使用,做好藏文翻译工作,甘孜州1951年成立翻译科,1953年教育局成立藏编室,1988年初新增设了州编译局。阿坝州1980年成立编译局。编译机构完成了大量的编译任务。甘孜、阿坝两州的电影公司分别用藏语译制出数量众多的影片,使藏族群众真正看懂了电影。

在藏语言科研方面,四川省藏语文专家、学者也做出了较大成绩。四川大学张怡荪教授花50年心血,主编了《藏汉大词典》(1985年,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兼有藏文字典和藏学百科全书性质的综合性藏汉双解大型工具书。中央民族学院甘孜巴塘人格桑居冕教授编著的《藏文文法教程》(1981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是高等学校藏语文专业的教科书,该书在一定程度发展了传统的藏文文法体系。西南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的专家、学者出版、发表藏语文的专著专论亦颇多,内容涉及藏语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体、方言、词典编纂、汉藏语比较、双语研究等方面,有些成果荣获国家民委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要特别提到的是,四川省双语教育(指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组织教学构成的教育整体)发展势头很好,双语教育面逐年扩大,正从小学向初中、高中、师范、专科、本科延伸,而实行双语教学的民族语言主要是彝语、藏语。1988年9月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同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颁发了《关于彝、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这是四川省×工作的一个飞跃和质的突破。继后,各州据此分别制定了“双语教学发展规划”,提出了走双语教学振兴×的思路。从1989年四川省有计划地实施双语教育7年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明显上升。1995年仅川西彝、藏地区就有1874所中、小学开展了双语教育,其中以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类型的学校301所。接受双语教育的彝族学生占彝族中、小学生总数的38.5%;接受双语教育的藏族学生占藏族中、小学生总数的49.88%,比1994年增长6.8%,从而使×事业呈现出空前未有的蓬勃生机(据胡书津《试论我国×与民族语言的关系》一文提供的资料,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鉴于各类双语师资匮乏的情况,各州先后成立了中等师范学校和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设立了民族语言专业,培养了文理科双语师资。各州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以阿坝州为例,阿坝州“已经有了一支较稳定的精通‘双语’的教师队伍,全州‘双语’教师达746人,其中小学626人,中学120人,比过去有了明显的发展。”(梁广交《关于发展阿坝州藏区×的点滴思考》,见《阿坝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各州还相应地抓了双语教材的建设。为培养各类高级双语人才,西南民族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彝语言文学系、藏语言文学系,并建有彝汉双语教学中心、藏汉双语教学中心,开办了民汉双语师资专业,为西南兄弟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彝、藏语文高级专门人才。在双语研究方面,该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四川民族地区‘双语制’问题研究”和“四川省彝、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研究”课题;并从1991年开始招收双语理论研究硕士研究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高层次的双语教学和研究人才。从而使四川省的各类民族学校形成相互衔接的宝塔式的双语教育网络和体系。

羌族,我国共有10万作人,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的镇江关一带和绵阳市北川县的部分地区。这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约有半数使用羌语,半数使用汉语。与茂汶羌族自治县相邻的黑水县境,有4万余藏族也使用羌语。羌语分南北两大方言,方言差别较大。沿茂汶羌族自治县岷江流域,上至松潘县镇江关,下至汶川、理县一带以及绵阳北川县属南部方言;沿茂汶县黑水河流域,上至黑水县大部分地区,属北部方言。羌族无文字。羌语研究专书有孙宏开的《羌语简志》(1981年,民族出版社)。

中国境内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区),使用人口约400多万。分湘西、黔东、川黔滇3个方言。四川苗族约35.8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叙永、古蔺、珙县、筠连、兴文、合江、秀山等约20个县(市)。宜宾地区的苗族使用川黔滇方言,涪陵地区的苗族使用湘西方言。苗语方言间差别较大。苗族原有老苗文(柏格理苗文),是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与苗族人士杨雅各等为川黔滇方言的滇东北次方言创制的拼音文字。1956年,根据苗语方言差别较大的情况,创制了湘西、黔东、川黔滇3种方言文字并改革了滇东北的柏格理苗文。四川苗族使用川黔滇方言的就用川黔滇苗文,在筠连、珙县等苗族聚居的村寨办过川黔滇苗文字习班,但由于缺乏教师,文字的推行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使用湘西方言的就用湘西苗文,如秀山县。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