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四川道教中科仪道士的仪职称谓和分工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1.高功:是道教科仪中负责主坛的法师。通常由一位熟悉经、忏、科书的内容和各种仪范程序,练就多种(做、念、唱、奏)功夫的道士担任,在法事中负责表演、道白和领腔。

2.都讲(俗称“龙班”),在仪式中辅助高功的道士。他在道坛上站于高功东侧(俗称“青龙方”),又在《玉帝正朝》等科仪中手执龙旗,故称为“龙班”。都讲是仪式中负责提韵、宣关、领白和叫香的角色,通常由1至2人担任。

3.表白(俗称“虎班”),是辅助高功主坛的副手之一。他在道坛上站于高功西侧,又常在《玉帝正朝》中手执虎旗,故称为“虎班”。他在科仪中负责宣符、对白及和韵,由1至2人担任。

4.瞻拜:在道教科仪中为高功端文函、递文书,在民间道场中引领孝信和善信行三跪九叩礼的人。他在道坛中通常站于高功后面。在民间道场中,往往由孝信或会首充任。

5.掌坛师:负责承揽斋醮业务者。在全真×中由方丈或住持担任,民间道坛中由坛主担任。

6.书记师:专门负责为科仪法事书写文书、青词、表文、对联、榜文的人。成都较大的全真×中,常配备帖写1人,为书记师的副手。

7.乐师:分为上手师(又称“鼓师”),即道场音乐中演奏小鼓的乐师,其余统称“下手师”。道乐中的细乐乐队,可分5人乐队(演奏笛子、铛子、二星、铰子、摇铃),7人乐队(外加木鱼、引鼓),9人乐队(再加川胡、二胡)。大乐乐队可分5人乐队(演奏唢呐、堂鼓、大钹、小鼓、小锣),7人乐队(外加大锣、摇铃),8人乐队(再加铛子)。

四川×,在19世纪下半叶,多有操习古琴(中国古老的七弦琴)者。如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曾在青城山、二王庙等处当道士的古琴家张孔山,成为蜀派古琴大师。他在成都与唐彝铭共同搜集古琴秘谱,合编为《天闻阁琴谱》,共140余首,为明以来琴曲刊本收曲最多者。他传谱的古琴曲《流水》(又名“七十二滚拂水流”),享誉中外。四川民间火居道士又多有以“道情”形式传唱道教善书者。道琴又叫道筒,或名竹琴,又因渔鼓、简板敲击时渔鼓之音近“嗙”,简板之音近“尺”,故四川民间俗称“尺嗙嗙”。这些游方道士,沿街演唱的“道情”有《七真传》、《韩仙传》、《清风亭》,间亦演唱《白蛇传》及《二十四孝故事》,以乞求观众布施,作为云游的旅费。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