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鹤鸣山简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15km。其山形如覆瓮,上有石如鹤鸟鸣叫,故名。又称鹄鸣山。相传,东汉顺帝(126~144在位)时,张陵在此修炼,造作道书,自称天师(一说门人尊为天师),创立五斗米道。该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后来发展成中国道教的主要流派正一道。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传教点,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历来都把鹤鸣山看作是道教的发源地。

张陵(34~156),一名张道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入太学,通达五经。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求长生之术,在今鹤鸣山修道,创立道派。初入道的人都要交纳五斗米,因此叫做五斗米道,他用符录、咒决、神水替人治病;用引气、导引、服食、房术教人长生。他建立二十四治,立祭酒领率道街徒,用《道德经》传播教义,教人悔过奉道,自爱互相。五斗米道朴素的平等观念,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因此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东汉流行于民间最广泛的原始道教的流派之一,为东汉末年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奠定了基础。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先后继承道业。活动地区主要在雍、益二州,根据地在汉中。

鹤鸣山自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道士,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炼,至今留下不少遗迹和诗文传世。鹤鸣山奇丽的自然景观和道教胜迹,也吸引着不少文人名流。著名的宋代诗人陆游、文同等,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历代所建的宫观甚多,著名的有太清宫、延祥观、鹤鸣观等。相传[东汉]时就有紫阳、太清、天师等宫观建筑,经历千百年的沧桑,时刻时兴。明代嘉靖年间,官方大兴道教,又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修或扩建了不少的宫观殿宇,楼台亭阁以及优美的园林,使之成为盛极一时的,规模至为庞大的道教胜地。虽然经历了明代末年兵火的焚劫,大部分建筑都已毁坏,但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仍然拥有太清宫、文昌宫、解元亭、三官庙、八卦亭等为数甚多的建筑。

鹤鸣山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风景名胜亦多奇观。鹤鸣观。著名的鹤鸣石位于文昌宫中,其石状如飞鹤。据明罗洪先《广舆图》说:“鹤鸣山岩穴中有古鹤,鸣则仙人去。昔广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又有钟乳石溶洞,历来为人称道。明代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说“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洞口约阔三尺,深不可测。每过一气,则一洞窍开,余皆不见”。故称为二十四洞。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