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微派建筑—走进徽派建筑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选择到婺源旅游,是因为好奇于它“中国最美的农村”的称号,虽然乡村的景色都很美,但能让联合国考察员惊叹为“最美的农村”,想必是别具了最美的风韵。到了婺源才知道,原来这最美的风韵来自于那些优雅端庄的徽派建筑。

汽车一接近婺源,徽派建筑就渐渐密集起来,它们错落有致,被一片片浓绿抱怀,像极了一幅幅写意的水墨画。我发现这里的民居和别处的民居有很大不同,首先它是清一色的黛瓦白墙,看上去很干净。其次,我们以前见过的乡村民居多自然散落,而这里动辄就是几十户簇拥成一片。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这里的人喜欢“聚族而居”,想必古代徽州的族人之间是相当的团结。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侧高耸的墙,这一路上我都在观察那些呈阶梯状上翘的墙。我发现它们大部分都是三阶的墙。其实在徽派建筑中,还有五阶,七阶,五阶被称为“五岳朝天”。把墙砌得如此之高,是为了在密集的房屋中起到隔离火带的作用,因此它叫做“封火墙”。我以为,徽派建筑之美也全在一阶一阶的墙上,在行进的车上远眺鳞次栉比的封火墙次第划过,那群建筑也就有了韵律的动感。

一到延村,我就向村民打听为什么江西的婺源会有这么多的徽派建筑。村民很热情,争着告诉我们,解放以前,婺源是隶属安徽的,“我们都是安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不是江西老表。”看他们的神情,似乎对回归安徽很是向往。

沿着高墙之间的窄巷,我们开始了在延村的漫步,我注意到,这些房子几乎没有窗户,只在墙上开一两个很小的洞,不知道这样如何做到采光。走进余庆堂,主人告诉我们,余庆堂取吉庆有余,意在“留余庆荫及子孙”。因为没有窗户,余庆堂显得阴凉潮湿,幽深静谧,只在厅堂正上方开了一块一米见方的天井。主人指着天井告诉我们:“这叫‘四水归堂’,意思是财水都流进来。”看来,楼上的房间和楼下的厅堂都是利用这个天井来采光的。我发现整个堂内的用材均为未上油漆的原木,主人说:“我们这里潮湿,上了油漆,水分出不来,反而容易腐烂。“余庆堂建于康熙十三年,是一个商人的府第,那些大片大片精雕细刻的装饰,无不诉说着主人曾经的富足。

聪听堂也是建于康熙年间,是一木商的宅屋。虽然同样是阴湿静谧,但从屋里的雕饰看,这像是一个更为富有的人家。聪听堂的主人引导我们看了许许多多诸如八仙和诗文戏文的雕刻,让我们感觉到三百多年前的聪听堂主人也许是一个热爱艺术的儒商。如果没有看见这些曾经绚烂多姿的室内雕刻,你想象不到,外表朴素简约的建筑,内里却深藏着如此的繁复和奢华,不知道这是不是说明,炫耀财富并不是徽商的禀赋。

在延村,像余庆堂、聪听堂这样的民居有十数家,一个小小的村落就有这么多的豪宅,可见徽商的富有真的是名不虚传。我在民居中的书摊上挑了一本徽商的书,书中收录有名有姓的徽商就有六百之多。事实上,清康熙后期,仅在汉口镇的徽商就有一千多人。可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儒文化中,商人不仅登不得大雅之堂,也是入不得史书的。在婺源,到处可以看到富庶的宅屋,我就想,徽商和徽派建筑是同步发展的,如果没有徽商的崛起,那么,也就不会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如此众多的古建筑遗产。其实,商人们又何尝不是在书写着历史呢?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