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中国昔时书院今何在(七)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讲会制度为书院敞开了学术和文化传扬的大门,更让教育真正实现了它的功能。所以,书院必须是开放的,任何有背于这种特性的举措都可能扼杀它的正气和灵性。清朝的书院已成为朝廷的传声器,当然,它就再也没有自己的浩然而卓绝的声音。这也在提醒着书院在开放中要有自己的独立之精神。“唯其独立而有尊严,唯其尊严而能赓续中国人之传统”,这句话用于明末的东林书院,是当之无愧的。它典型的突现了书院的另一个特性——独立。但是,东林书院为这种独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在中国书院史上可以说是最为壮烈的一页。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序“东林学案”:“熹宗之时,龟鼎将移,其以血肉撑拒,没虞渊而取坠日者,东林也;毅宗之变,攀龙髯而蓐蝼蚁者,属之东林乎?属之攻东林者乎?数十年来,勇者燔妻子,弱者埋土室,忠义之盛度越前代,犹是东林之流风余韵也。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智之徒,窃窃然从而议之,可悲也夫!”尽管黄宗羲的父亲因是东林党人而得祸,但他这番满带感情的论评丝毫不为过也。东林书院的独立性之所以如此的震撼历史,主要在于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学人一直秉持的论学议政之风。顾宪成说,“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于天下”。高攀龙在朝党拘捕他之前,赫然自沉于水中。他说,“心如太虚,本无生死,何幻质之足恋乎!”坦然之精神,举世可见。他们敢于“先天下之忧而忧”,以自己的治学来担承起那个社会的良知,在政治的高压下霍然以满腔热血“洗涤乾坤”。我国著名教育学者柳贻征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说:“私人讲学之书院,赫然树一微帜,风靡宇内,左右朝政,师儒行谊及讲习心性之微言,固足以独成学派,而其同志之进退存亡,昭然有关天下之大遂以书院之名,被政党之目。合宋元明清江苏书院衡之,盖无有过于东林书院者矣。”诚然是此,不过,就是盖天下之书院,当时也没有超越东林书院的。在当时,凡天下书院皆称“东林”,我想,是东林书院之独立之精神让他们在固塞视听、左右一切的政治下感到一点“成人”和“为己”的尊严。东林书院有一副对联至今雕刻在有意于服务社会众生的心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决不是仅仅只是一种口号,它反映了更是教育,确切的说是书院教育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如果说以前的书院更多的是体现了重义理之学,以及和理学的一体化。这个时候的东林书院则更偏重于以科研和教学来关注现实问题。明末的政治操纵自阉党之手,朝纲败坏,下面的人们苦不堪言。东林学人标榜气节,崇尚实学的入世之行,确切的显示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于政治,虽然它从不允许教育的独立,但谁也不可否认东林书院开了这方面的先河。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