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生产要素不断走向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经济利益相互交错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日益走向一致的一种趋势。其总体特征是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具体表现在: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世界性的分工已经形成,生产活动已经全球队第三,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四,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五,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第六,世界下场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全球化进程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当代资本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的印记与局限。回此,我们在制定发展战略,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时,一定要认清全球化的本质,以便趋利避害,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95%以上的国家和人口卷入了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国家和人口之多,参与程度之深,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对全人类的命运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它除了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等优点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点。经济全球化在把市场经济优越性“全球化”的同时,也把市场经济的消极面“全球化”了,在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的消极面通过全球化进程更加放大了。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引导和推动者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平等竞争旗帜下掩盖其经济、金融、技术的霸权主义,实行有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妨碍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发展。例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实际上是向全世界推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三大潮流。美国是这些潮流的倡导者,而三大潮流的继续发展,成为美国保持其影响力的源泉。美国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向全球强制推行西方大国制定的游戏规则。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成立了国际经济组织,签订了国际经济协定,建立了国际信息网络,它们至今仍然是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基本依据。现行的国际经济法则和规则,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这些游戏规则必将冲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民族经济,使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作用减弱,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牺牲部分经济自主权和决策权。

第四,全球化放大了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不公平原则。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全球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资本、技术的优势和控制力,信息技术的先进和跨国公司的强大,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配置,致使南北贫富差距继续拉大。这势必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甚至“边缘化”。

第五,全球化为西方资产阶级推行思想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高功率的广播,卫星电视覆盖整个地球及其外层空间,使得世界大大缩小。强大的西方媒体借此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将其价值观推销到全世界,影响、干扰甚至破坏有关国家的主权、政府的权威和政局的稳定。

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建设的正负面效应

就文化的层面而言华访全球化最终会影响到不同地域,不 同民族文化的交往,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文式、伦理观念、国民品性以至审美情趣,都会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这就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应对这个历史潮流,革故鼎新,继往开来。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件之间,通过交流,会在某些问题上取得共识。比如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要面向世界,不能固步自封,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而动,而要与时俱进,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以丰富自身,强大自身。

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充实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它既是既往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当下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所谓文化的民族化,实质上就是一定民族与别的民族在文化性质万面的根本区别。从根本上讲,作为价值系统,文化模式集中反映的文化和民族性,只要该民族存在,就不可能消失。中华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其间经历了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遭受了近代意义的“西方文化”的狂飒式的震撼,却依然以其独特的风貌挺立于世。“中国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已是无须论证而客观存在的一种民族标志,一种 文化价值。同理,被称为“民族熔炉”的美国,无论其外来×如何增加,无论其具有“亚洲价值观”的东方×如何保持并弘扬其民族文化,最终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美国文化”的特质。可见,经济全球化决不可能彻底化掉文化的民族性。甚至,由于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存在,反而会强化文化的民族性。前两年始自东南亚,涉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中国政府反省经济全球化对本国金融的影响,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既适应经济全球化又符合本国国情的金融体制,防范金融风险,凸现了中国特色的忧患意识、国情意识、民族意识;韩国不少民众自发地捐献美元、黄金给政府,力图挽救涉危的经济,弘扬了民族精神。这些,都说明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一个开放、变化、发展和革新的动态过程与动态概念。从纵向看,中国文化始终不断地保持、发扬、超越和更新自身,“融合新机”。从横向上看,中国文化在其悠久的形成中,经常受到外域又化的影响,“采用外回的良规,加以发挥”,亦即吸收外国文化精髓,文化自身的血和肉,实现自身的民族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无疑为民族又化的丰富、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条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利用经济和科技发展为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创造有利条件,各民族文化超越民族和地方的局限性,与世界上其它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既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多元互补,“和而不问”的关系中共存共荣,共问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文化渗透,价值变迁、制度转移等现象,这些,无疑对我国文化建设带来强烈的冲击。

第一,西方国家利用舆论工具传播资本主义思潮。全球化的发展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其分化、西化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利用经济、文化交往,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观念、游戏规则,破坏发展中回家的政治稳定。各种反华势力也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加紧对我进行舆论渗透,宣传其所谓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经济政治文化无国界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资本主义文化思潮,以实现霸权主义战略之目的。

第二,文化强势的冲击。在全殊化的进程中,所有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具有较强攻势的“美国文化”的影响范围之内。美国为了影响全球比的进程,利用其高新技术和文化设施的优势,控制文化资源和市场,向其它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进行文化倾销,占领对方的文化阵地。其又化品味和又化习俗正日趋全球化,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的生活方式,消蚀着人们的文化归属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走向。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走向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已接近尾声。“入世”后,中国将全方位地对外开放,其中包括外国视听技术产品(影视、影像等)的合法进口和允许外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互联网。可以预见,我国的文化市场将进一步被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所占领,其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恐怕还不在于娱乐形式,而在于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前面已经指出,现实的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他们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本对全球的统治和用资产阶级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征服全世界。而我回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二者的价值目标是根本不同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那么在这二元对立中,中国又化如何即融入全磁化的大潮中又挺立民族主体性而不被西方强势又化“化”掉,并为新世纪的文明对话和多元共存作出我们独特的贡献,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坚持对外开放、面向世界的方针,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思想文化,把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这一点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和16世纪末,开始至今还在继续的中西文化大交流使社会取得巨大进步和清政府闭关锁国使经济萧条、国势衰微的事实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而得到较快发展的事实,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新加坡在建国初期,一般第三世界国家都认为跨国企业是居心不良的剥削者,而不敢接受他们的投资;新加坡却采取了欢迎他们来投资的态度,结果取得了成功。而那些没有这种长远国际眼光的国家,却失去了借跨国公司投资来发展自己的良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思想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借“他山之石”来发展自己。在今日世界,我们明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非尽真、尽善、尽美,其中也包含一些假、丑、恶的东西,明知在全球化过程中确买存在着资木主义又化渗透和又化侵略的问题,明知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天也没有放弃“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但是为了知己知彼,我们必须学习;为了得到人有我无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习;为了吸取异质文化的滋养,来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和更新能力,我们也必须学习。我们要像马克思教导的那样,善于“以人道的方式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足的成果”,“利用旧世界的一切强大手段来变革旧世界”。在这“一切肯定的成果”、“一切强大的手段”中,除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还包括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普遍价值,如理性、科学、民主、法治、人权等,以及反映时代进步的一些新的文化观念,如主体性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经济观念、杜会均衡观念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可以批判地吸取的精神资源。正如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家戴维·麦克莱伦所说的:“社会主义只有站在资本主义的肩膀上,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

首先,全球化对外开放后有中回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文化市场由谁来占领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直接的商业利益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价值导向和思想争夺问题。我国的文化产业从80年代起步,规模小,效益低,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少,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使大量盗版首像制品和非法出版物有了可乘之隙,全球化中对中国文化市场凯觎已久的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的国际传媒娱乐业更是“志在必得”。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多创作和生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又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形成有利于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立足于以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创造能力来改变文化市场中民族产品短缺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规范、调控和监管力度,建立和健全管理文化市场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对西方国家向外倾销文化垃圾要有高度的警塌,并有一定的防范措施,对于“黄、赌、毒”和封建迷信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则要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其次,在所谓“精英文化”,包括思想性较强的那些学术文化领域里,对外开放即意味着通过翻译出版西方学术著作和在互联网上直接获得西方学术信息,现代西方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潮将会更直接更大量地传入中国,势必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冲击和影响。譬如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的市场经济思潮、生态文化思潮、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百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第三条道路”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等,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其中包含着合理回素,但也有消极因素,如宣传私有化、人权高于主权,以及拜金主义、享 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我国思想界造成了不少混乱和干扰。我们要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西方学术文化思潮的研究和评价,区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抵制和批判错误的东西,在思想领域里反对各种错误思潮。

在全球化时代十分复杂的文化环境里,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始终把握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大方向,不随波逐流,盲目追求所谓与国际“接轨”、“趋同”。要去掉殖民文化心态,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树立为中国文化应有的国际形象。

(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革命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美,为世界文明提供一个可久可大的文化范例。 融入全球化潮流的中国文化,获得了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对话的机会。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一方面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传入中回,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可以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传向全世界。全球化给这种双向交流提供了便捷条件,也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传媒手段,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但目前中文网站在国际互联网上只占1%,而中国人口却占全球的1/5,比例极不相称。今后我国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扩大文化网站,让中文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网络语言之一;同时也要利用英语等国际网络语言来宣传中国文化。目前我国在世界各地举办了许多“中国文物展”、“中国画精品展”、“中国电影周”、中国艺术团体的友谊演出等对外交流活动,都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我们还要通过中国学者的努力,把中国文化精品翻译介绍给外国读者,让东方文化智慧为全人类所共享。

中国文化有五千年悠久历史,而且从来没有中断过,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文化史上所仅见。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等,并与实现理想文明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又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中国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许多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有些对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共同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害”的智慧,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处理不问民族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关系时,现买的最佳选择就是中国人讲的“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等等。但是,在中国以外的世界,有这种认识的只限于少数学者,中国文化要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能够认识到它的宏富和精美,还需要我们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四)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中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作出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发展的,中国融入全球化潮流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还要在世界范围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经受考验,在斗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中发展的,它不能脱离自己的历史传统,也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宽广大道,而是只能走吸收古今中西文化之长,创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的道路。

中国文化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才从一种强势文化转变为弱势文化。中国在融入全球化潮流后,由于有原来深厚的文化根底,有12亿人民奋起直追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保证,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又化一定能够重新崛起,再次成为世界上的强势文化之一,与今日领先的西方文化并驾齐驱。在未来世界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格局中,中西文化互补将成为最重要的内容和特色。

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来说,一方面要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布下的“陷阶’对我们形成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有利条件,端正自己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采取积极慎重的政策和措施,调动12亿人民的积极性,经过踏实的×i作和长期的共同奋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不仅能自立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而且还将逐渐显示出其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优越性,鼓舞和支持全世界人民为争取买现人类理想的文明杜会而奋斗斗。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