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二十世纪的杜甫”萧涤非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提起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说到研究杜甫的专家、学者,人们就未必清楚了。已故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先生就是最著名的杜甫研究专家。今年是著名中国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萧涤非教授诞辰100周年。为了深切怀念这位为中国文学发展、为山东大学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的卓越学者,山东大学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学术前辈。

清华“状元”

萧涤非,原名忠临,1906年农历11月27日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茶溪村的一个秀才家庭,童年父母双亡。萧涤非曾在村上三益小学读书,后随哥哥辗转于外地,先后在开封留美预备学校、南昌心远中学、南京江苏省立一中读书。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即中央大学)。因慕梁启超之名,遂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在清华大学,萧涤非先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学习全优,而且是一名体育健将。他创造的11秒1的清华大学百米纪录,一直保持到解放后。他还是清华大学足球队的主力、队长,曾获得过华北足球大赛的冠军。当时北平报纸的体育消息中,常有他的名字。1930年,萧涤非以4年平均在8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免试进入清华研究院。在清华研究院,萧涤非先生得到著名汉乐府学家黄节先生的指导。3年学习成绩全部为上、上、上,超、超、超,因成绩最优,清华的同学半开玩笑地送他一个刻有“状元”二字的铜墨盒。这个墨盒一直放在萧涤非先生的书桌上,陪伴他终生。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于1944年出版后,被誉为“乐府文学之最佳通史”,“通人至论足以振聋发聩”。 1933年,经黄节先生推荐,萧涤非先生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讲师,从此与山东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山大开的第一门课是四年级的必修课“词选”,此外他还开了“乐府”等课。由于他扎实的学术功力,一下子就在山大讲堂上站稳了脚跟。这一站近60年。

执教山大60年

20世纪30年代的山东大学大家云集、名人荟萃。继杨振声之后,赵太侔任校长,闻一多、梁实秋、老舍、洪深、丁山、闻宥、游国恩、沈从文等在此执教,他们共同创造了山大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萧涤非先生不仅是这个辉煌的见证人,也是创造者。

1936年秋,国难当头,学潮迭起。山大校长易人,萧涤非先生被解聘。离青时,萧涤非与黄兼芬结婚。黄兼芬是江西武宁县人,出生于一个茶商家庭,是著名爱国将领李烈钧的外甥女,此时正在山东大学读书。因无力举办婚礼,萧涤非先生发出通知,声明结婚当天就离开青岛。老舍先生等闻讯赶到火车站道贺送行,并把他刚出版的《牛天赐传》送作纪念。

1936年底,萧涤非应聘到四川大学任教。1941年,因拒绝参加国民党,萧涤非被突然解聘,全家生活一时无着,走投无路。正在此时,清华老同学余冠英来信说,闻一多先生要他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这才得了活路。应闻一多先生之邀,萧涤非先生到西南联大任副教授。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困难时期,生活非常艰难。为了维持生计,萧先生不得不卖掉他心爱的五色评本《杜工部集》、《古诗归》等书,还要到云南大学、中法大学乃至恩光小学兼课。即便这样,仍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1945年末,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心,爱国学生掀起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运动。1945年12月1日,50多名国民党军人和便衣特务闯进校园,向学生大打出手。中共党员学生潘琰带领同学们与之抗争,凶恶的敌人竟将两颗手榴弹投向人群。潘琰同学胸部中弹牺牲,与潘琰一起壮烈牺牲的还有于再、李鲁连和张华昌。惨案发生后,西南联大师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活动。萧涤非先生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写了《哭潘琰君》诗二首,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当天,就有人威胁萧涤非,说他有意侮辱“党国”,要他当心点!1947年,萧涤非重返山东大学,在中文系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大学获得了新生。1951年3月,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大学,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华岗出任新山大第一任校长。1958年,著名教育家成仿吾出任山东大学校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大学进入了第二个辉煌时期,有五院十八系之规模,成为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的重镇。校园里人才济济,名师如林,理有童第周、曾呈奎、文圣常、赫崇本、束星北、郭贻诚等,文有吕荧、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殷孟伦、殷焕先、杨向奎、童书业、张维华、郑鹤声、赵俪生、王仲荦、吴大琨、黄云眉、陈同燮、许思远等等,俗称“冯陆高萧”、“八马同槽”,形成了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特色。

1951年,山东大学中文历史两系的教师发起创办了同仁刊物《文史哲》。华岗校长担任《文史哲》杂志社社长,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担任主编。《文史哲》杂志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一改过去学术界沉闷的学术气氛,引领全国学术潮流,成为全国学术界的一面旗帜。1954年《文史哲》第四卷第四期,发表了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毕业生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研究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毛泽东主席对此非常重视,并亲自批示,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大讨论。李希凡、蓝翎被毛泽东称为“两个小人物”而享誉全国。《文史哲》成为山东大学的品牌和象征。萧涤非先生是《文史哲》杂志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曾担任过文史哲编委会的副主任委员。

1955年,萧涤非先生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他一边从事系务工作,一边担任教学工作。当时在山东大学,教授上大课蔚然成风。萧涤非先生的杰出工作,受到了中文系师生及同行们的赞誉。1963年,经教育部批准,任命萧涤非先生任山东大学副教务长。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光荣地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被选为山东省文联副主席。1981年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二十世纪的杜甫”

萧涤非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其中以杜甫研究尤为卓著。他虽然出身于一个穷秀才家庭,但幼年丧母、丧父的特殊遭遇和农村的生活,让他更早成熟和了解农民的疾苦。特别是8年抗战期间,萧先生颠沛西南,使他真正接近了杜诗,理解了杜诗,产生了共鸣,曾作词“誓都将心血付‘村夫’”,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杜甫研究专家,被学界称为“20世纪的杜甫”。

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萧涤非先生就对杜甫研究有一个长远规划。从杜甫诗选注到对杜甫研究,再到“杜甫全集校注”,由浅入深,由个别到全面,由特殊到一般,最终取得全面的收获。他的《杜甫研究》和《杜甫诗选注》曾多次重印再版。他的《杜甫研究》一书,被誉为“是一部有创造性的作品”,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杜甫研究界的代表著作”。他的《杜甫诗选注》、《乐府诗词论薮》、《解放集》、《读诗三札记》、《皮子文薮》等书,均获得学术界的好评。

1978年,他受人民文学出版社委托,担任《杜甫全集校注》主编。虽年逾古稀,但老当益壮,他亲自率领校注组的人员沿着当年杜甫的行踪进行实地考察,集体写成了《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1984年,萧涤非先生亲自主持在河南巩县举行了“杜甫全集校注”讨论会,为杜甫故居和杜甫陵园的修建打开了局面。萧涤非先生作诗一首:“忧国忧民不自忧,东西南北共飘流。为告后来凭吊者,诗王吟骨在邙丘。”他第一次肯定了杜甫的真墓在邙山,解决了长期以来杜甫研究的悬案。此诗已由杜甫故居纪念馆刻石立于杜甫陵园内,萧涤非的诗和名字永远和杜甫在一起。

《杜甫全集校注》工程浩大,历经十余年未竟。直到1991年3月,即萧先生去世前一个月,他仍在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审校。可以说,杜甫研究倾注了萧涤非先生一生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萧涤非先生从教近60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山东大学度过的。他培养的学生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可谓学生遍天下,桃李芬芳。萧涤非先生对学生非常关爱,无论是博士、硕士、本科生,还是专科生、进修生,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有他认识的,也有他叫不上名来的,萧先生都同样看待,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在萧涤非先生的学生中,年龄最长的要数著名诗人臧克家了。萧涤非先生小臧克家一岁,两人亦师亦友,终生至交,成为学界的一段佳话。臧克家给萧涤非先生写信时总是尊称“您”。萧涤非先生回信说:“你何必多此一‘心’呢。”可见,两人感情至深。

萧涤非先生不仅是个学者、诗人,而且还是个书法家。他的字古朴典雅,富有书卷气。萧先生虽不以此为业,但这一特长为他交友消遣平添了几分乐趣。每当有客人来或者自己写了新诗,萧先生总要工工整整地用书法写出来,有诗有书,有诗有画。他还经常应邀为名人纪念题写款联。1991年4月3日,已在病榻上的萧涤非先生还应臧克家先生之请,为纪念爱国将领张自忠先生诞辰100周年题诗:

碧血荐轩皇, 丹心贯昊苍。 将军原不死, 万古姓名香。 这竟成为萧涤非先生的绝笔!

斯人虽逝,生命永存。萧涤非先生的名字已经载入史册,印在千千万万学人的脑海中。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