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吴地风物—钉鞋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老年朋友可能还记得,旧时的农村,每遇下雨天,走路十分艰难,走一步,滑一步,一不小心,满身是泥,家乡人戏称:滚着个“咸圆子”(即咸蛋)牞因为当时 农村条条路都是泥路。农民上街、儿童上学,这村与那村的亲戚朋友走访、办事,都少不了要走这滑溜溜的泥路。有经验的农民,可以赤脚走路(冬天太冷)把五个脚趾抓 紧,走烂泥路时可以不打滑。但不是人人都会走,特别是小脚女人,走烂泥路更艰难。那怎么办呢?不知是谁首先发明了制作钉鞋,大大方便了雨天走路(无锡县志上无记 载)。穿上钉鞋,走烂泥路时一步一个钉鞋脚印,再也不会跌跤。而且,可以加快步子,办急事时缩短时间。可以说,钉鞋是旧时农村雨天的鞋中之王。

钉鞋,是农妇手工制作的,先用粗布制鞋底,制鞋底时,与做棉鞋的鞋底一样,用扎底线和扎底针一针一针的扎紧,再用白布做“蚌壳式”的鞋圈。这鞋圈,要比 一般的棉鞋圈高几寸,为的是防止泥水掉进鞋内。然后请皮匠上鞋底,敲钉子,钉子与中等蛳螺大小差不多。

大人的鞋底,每只大约敲十八只钉子,小人的鞋钉,根据尺寸大小而定。皮匠加工好后,要拿回家连涂三次桐油。而且涂一次,晒干后再涂第二次……。这样,雨 天穿上不进水、不沾泥,烂泥路上走路不打滑。

做一双钉鞋,要花一定的成本,一定的劳力,条件较差的人家,还做不起一双钉鞋呢,遇到特殊情况,急需要用钉鞋时,还得与邻居商借。

我在家乡读书时,也经常穿这种钉鞋,是勤劳的母亲给我做的。

每到阴天上学,母亲常提醒我:“别忘记带钉鞋黄布伞!”农村雨天穿钉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事隔五六十年的今天,不但钉鞋淘汰了,穿胶鞋的人也不多 了。农村与城市一样,有大马路、小马路,有的用柏油浇的,有的用水泥铺的,泥路基本没有了。而且,现代交通工具很发达,有摩托车、小汽车、公交车等。遇到雨天, 穿皮鞋就可以了。钉鞋成了旧物。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