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吴地风物—清水面筋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无锡的油面筋可是出了名的,不仅佐饭、做菜、烧汤均可,民间还有个习俗,就是逢到节日合家团聚时,饭桌上总要有一碗肉酿油面筋,以示团团圆圆,生活美满。

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最早还是来源于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

过去去惠山,得经五里街,五里街尾有座大德桥,桥畔有座尼姑庵。这庵堂靠近惠山,环境清静,每逢节日集会之时,无锡城的老太太们便会来此念佛坐夜,有时因为要念七佛,在庵里一住就是六七天。庵里有个烧饭师太,烧出来的素斋有些名气。俗话说“豆腐百叶,没啥花样”,她烧出的就是不一般,不仅会翻名堂,而且味道又好。师太烧素斋,惯常用生麸当主料,红烧的,炒丝的,煮汤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称心满意。

逢到有钱人家太太、小姐,师太用生麸配上细货冬笋、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斋席上赞口不绝。

经常来庵念佛人不断,闻名来吃顿素斋的居士更是不少。

因为来来往往的香客太多,烧饭师太为了省事,每次都要浸满满一小缸生麸。偏偏有回约定来庵堂念佛坐夜的几十个乡下老太太,不知为啥事情居然没来。那好几桌素斋需用的生麸,烧饭师太早上已准备好了,怎不叫她发愁。因为生麸隔夜馊,一过夜就吃不得了。

烧饭师太没了办法,想来想去,只有试试腌制的保鲜法,就放些盐在生麸缸里。晚上,还是放心不下,怕这方法不灵,想想不如把生麸油煎,这样肯定能够避免发馊,明朝烧素斋仍可派上用场。油锅里油多了些,待油一滚,师太怕生麸煎不透,特地剪成一个个小块,小抓一把扔进油锅,铲刀翻了几翻。嘿,真稀奇!

只见锅里一块块生麸膨胀成一个个金黄澄亮的空心圆球,在滚油里窜上窜下,师太用笊篱捞起,手指头戳戳松脆、鼻头闻闻喷香、嘴里尝尝蛮鲜。她高兴啊,赶忙找来众师太看看,众口赞好,还给这油炸生麸空心圆子起名“油面筋”。烧饭师太心里有了新算盘:庵里素斋席上添上了一员主将!

从这以后,尼姑庵里素斋,又多出了清炒面筋、面筋笋片、香菇面筋、面筋汤这许多素菜佳肴,日日只怕素斋桌数开得少,不愁吃客人不多。

风声传出去,各处庵堂、寺院也都学起样来,素斋中增添油面筋花色。没多久,无锡城里开出一个个油面筋店铺,油面筋进了千家万户,大家也开始拿油面筋做菜、包肉馅,油面筋一下子成了饭桌上的常菜。至于那些饭店、菜馆里厨师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烧出了好多道无锡的传统名菜。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