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甘露寺前话春秋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甘露”,实在也是个很祥和的寺名。国内就有多处寺院名曰“甘露”,九华山有,潮汕有,常德有,镇江有,无锡甘露亦有。其中,镇江甘露寺最为闻名,因了三国时期刘备招亲的一段佳话,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这在禅院中是不多见的。

无锡甘露寺风格完全不同,这里供奉着一位忠孝之士--隋司徒陈杲仁。陈杲仁,字仁盛,出生于梁朝,祖籍河南,迁至常州。传说他身备忠、孝、文、武、信、义、谋、辩八绝,却最终没有逃脱为奸人所害的命运,被骗饮毒身亡,因此这里的甘露寺是悲烈的。可也就因为这位被供奉之神的命运融合了凡人诸多的美德与坎坷,才与当地的百姓更加血脉相通,使他们如此虔诚而崇敬地供奉着他,在寺庙屡塌屡修、屡毁屡建的过程中,甘露寺的香火从未断绝过。

四月下旬我们走进甘露寺时,已过了当地庙会最热闹的时期,实在有点遗憾。但甘露寺的规模还是我们预料未及的,而且格局颇与平常所见的寺院不同,有种开阔、敞亮的感觉,和着春天明媚的气息,全然没有旧时寺院里晨鼓暮鼓的肃然与静穆。这可能与这个寺院1994年刚刚易地重建不无关系,原来的寺院已毁于1958年。

据介绍,甘露寺为始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的甘露禅院和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的烈帝庙的总称,佛道相融,占地规模比现有的甘露寺大出一倍。寺院主体--烈帝庙就供奉着陈杲仁--一尊紫黑脸膛的神像,相传是因其中毒之故而成。而今的烈帝庙香火还是很旺,我们去的当天,还有人家在做法事。庙前的楹联刻着:“武烈大帝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瘟部大堂驱邪扶正为民除害。”据称,因为陈杲仁曾被封“瘟部大堂”,专治瘟疫,因此当地百姓尤为信奉。烈帝庙前有两眼井,井槛圈上刻着“甘露第一泉”,也是按着原址的样式移建的,可惜水易地则不灵。

在甘露,老人一般都把陈杲仁称为“二老爷”,因此烈帝庙又称“二老爷庙”。我们专程去了“二老爷庙”的遗址,而今是一家阀门厂的所在地。年长些的甘露人还坚持到这里来烧香。如今这里除了在腾空的厂房里设了供桌,供桌上设了小小的神龛,几乎已看不出旧时庙宇的痕迹。据称这间空厂房的所在地原先就是庙里的戏楼,戏楼也已一同易地重建,每逢庙会还照常演戏,戏楼有个别称“江左旧音”,很风雅的名字。

我们翻阅了甘露寺的记载,镇里的油印资料里保存了一位退休教师华缯1983年的略述。据其描述:“当我所见,可惜已残断荒落,久失修治,然整个烈帝庙宇昆连栉比,重重叠叠,约计数十余间,黄墙彩壁,圆瓦龙脊,而建筑美焕。”可惜即便如此“久失修治”的烈帝庙,我们也无法看到了,只有庙宇四周的巷弄依然还以“南寺弄”、“北寺弄”命名。古庙生古树,如今的旧址上唯能见证其历史的,仅余两棵古银杏,树龄约300余年,一棵约一人围抱,一棵可二人合抱。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