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学人散议—“三社”——评弹的前身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前不久,从无锡电视台看到赵丽芳、吴迪君的评弹《智斩安德海》 ,让我又重温到评弹艺术的魅力,同时从“赵吴”的夫妻档,想到“赵 ”是无锡评弹团的艺员,而“吴”是杭州评弹 团的艺员,这种跨地区的 巧妙组合,除了夫妻之间在艺术上的志同道合、相得益彰外,内中也蕴 涵着评弹这支江南曲艺的奇葩“南北本一家”的意味与情调。由此,不 禁使我联想到评弹的前身 ———“三社”,即润裕社、光裕社、普裕社 。

早在民国初,评弹在江南已有相当规模,颇为盛行,且基本集中于 三个地区,即杭州地区、苏州地区、常熟地区,此三地各设其社,杭州 为 润裕社,苏州为光裕社,常熟为普裕社。“三社”中,以光裕社为中 流砥柱,独撑局面。20年代,马如生和周玉泉两位老先生是评弹界响当 当的人物,马老先生的“马调”和周老先生的“周调” ,为评弹的各流 派唱腔开创了先河,马如生的弟子魏菊庆,以及魏菊庆的儿女魏含英、 魏含玉,都是唱“马调”的好手。现任苏州评弹学校高级教员的邢燕春 、邢燕芝兄妹(其父邢瑞亭),即 为马如生的徒孙。周玉泉老先生的门 生蒋月泉,不但承袭了“周调”,且自创了“蒋调”,真是“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

此外,薛小卿、沈健安的《珍珠塔》,蒋如庭、朱加笙的《落金扇 》,周云瑞、陈希安的《文武香球》,朱晓祥、赵佳秋的《啼笑因缘》 ,以及徐云志的《三笑》,黄异庵的《西厢》,均为光裕社中的佼佼者 。旧社会里,双档都为同性(二男士),或索性单 档,如谢乐天、徐云 志。徐云志的双档,与配角王鹰(儿媳)唱《三笑》,乃是解放后的事 了,但他的六个弟子(“亭”字辈),即严雪亭、邢瑞亭、祝逸亭、夏 士亭、夏佩亭、夏菊亭,皆因 后来的改换门庭、兼学别长,各自又成为 出类拔萃者,亦堪称光裕社中的后起之秀。

与光裕社相比,润裕社和普裕社则逊色多了,润裕社仅仅显现一位 张雪霖老先生,以唱《秦宫月》和《 董小宛》而独领风骚,风靡一时。 普裕社亦仅有钱锦章老先生,虽腹中书目与书回颇丰,且精练老到,有 板有眼,收了好几个女弟子(“仙”字辈),可惜终日沉湎于酒色,行 为放荡不羁,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

“三社”,是评弹组织的前身,至50年代初便不复存在了,“三社 ”合璧为上海东方评弹团,其中又分一支另立为江苏曲艺团。此后,逐 渐形成了评弹艺术的辉煌、鼎盛时期。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