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

民间艺术—唐剧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唐剧又名影调剧,是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剧种。它是在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滦州影(或曰乐亭影)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继承和发展了独具一格、清新动听的皮影唱腔,广泛地吸取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因此,它是河北省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戏。

唐剧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酝酿、形成、发展三个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晚期到50年代末,是唐剧的酝酿阶段。由于皮影唱腔非常富于表现力,而且在冀东农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期间,有些革命文艺团体,如冀东路南文工团、十二地委文工团等,为了配合解放战争,便开始把部分皮影调搬上舞台,用它来反映现实斗争生活,表现现代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业余文艺舞台上皮影调被用在小歌剧、小演唱上的情形,就更加普遍。虽然这还不是唐剧,只是作为歌剧和歌曲的音乐素材被运用,但是,这却给唐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皮影唱腔全面舞台艺术化迈出了第一步。

1959年至1963年,是皮影调衍变为唐剧的形成和完善时期。将皮影唱腔全面地搬上舞台,是在唐山市戏曲学校进行的。最初的实验剧目有《看家书》(《五锋会》的一折)和《金鱼记》。取得初步成果后,继而又通过《断桥》、《敬德哭马》、《香罗帕》等剧目进行实验,并将这批实验剧目拿到昌黎、滦县、乐亭等县去演出,获得了群众热烈欢迎。自此,唐剧诞生了。

从1963年至今,是唐剧的发展时期。在这期间,唐剧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建立了国营唐剧团,而且也积累了一大批剧目,如《双挂印》、《张四姐盗宝》、《谭记儿》、《赵盼儿》、《峨岩关》、《邵玉兰救夫》、《南阳关投亲》、《杨门女将》以及现代戏《红云崖》、《江姐》、《彩虹》、《三代人》等。近年新编写的《血涤鸳鸯剑》影响尤著。唐山市实验唐剧团在北京演出该剧目时,曾博得首都观众及文艺界人士的赞誉。唐剧在发展过程中,也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较著名的演员有郑洪荣、王德有、张素菊、许志红、彭秀兰。苏桂英、李洪祥、曹旭良、邹亚力等。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