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老成都的古旧书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成都是读书人的天堂。成都的书店多,读书人的选择自然非常多,光是大型综合性书城就有好几个,外加几个批发市场、几个旧书市场,还有无数星罗棋布分布在城中的书店。

其实,成都书店多的盛况历来如此。“至今巴蜀文雅,文翁之化有后人”。古巴蜀文化沉淀深厚,成都历代人才辈出,文风昌盛。而成都雕版印书的历史,则可上溯到唐末,盛于两宋,明清有较大发展,到抗战时期达到鼎盛。至于当代出版业,无论从编辑、发行,或是制版、印刷,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成都书业兴盛,尤其是旧书业相当发达。早在清末,成都旧书业已发展成图书发行业中的专门部分,清末成都学道街有专营旧书店十多家,东大街、盐市口附近有旧书摊数十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旧书业达到巅峰,西玉龙及附近玉带桥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古旧书籍一条街,加上青石桥街等处共计旧书店不下一百家。当时全国不少名流学者常来淘书,盛况空前。

据省作协会员冯水木考证,到上世纪50年代初,成都旧书业仍然兴旺,当时有三个较为集中的书市,即分别以祠堂街、青石桥、西玉龙街为中心的古旧书市场,共约有数百家书店、书铺。

成都古籍书店的来历

成都古籍书店的前身叫中华书局,位于春熙路孙中山铜像旁,创立于1927年,是当时成都最大的书店之一。其建筑为三层小洋楼,房间红黑漆,古色古香,一楼出售新出版的线装书、平装书,二楼售古旧书。

这旧书是老版本古籍,如商务印书馆在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系列书或线装书,可能这是当时回收的书,很多,书店并没有视其为“古董”,故卖得很便宜,一本商务民国二十六年的影印版《江西诗社宗派图谱》才三角钱,排印本《钝吟杂谈》才四角钱。

如果要买的书没有,还可以提前预约,告诉售书者你需要什么书,然后留下你的通讯地址,如果书到了,书店会给你写一封信,通知你去取书。这一传统后来一直保持到1949年以后。

三楼是茶楼,名为“来鹤”,茶楼前伫立着一尊白鹤雕像。由于书店生意一直十分兴旺,茶楼的生意自然不错。一些读书人在楼下买了书后,就会到茶楼小坐,一边品茗,一边欣赏春熙路上的美女。

1956年公私合营,中华书局成为新华书店的古旧书门市部,更名为成都古籍书店。1980年代后,国家加强古籍图书的整理出版,成都古籍书店逐渐转向经营新版古籍,古旧收售业务逐渐减少。1990年代中后期,古籍书店将一楼营业房出租他用,二楼书店已没有多少线装古籍。

此外,据冯先生考证,祠堂街有两家大书店,开明书店和成都战时出版社,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办的。开明书店以经营综合性文艺书籍为主,战时出版社则主要是抗战类书刊。

租书店和连环图铺

冯先生回忆,1956年以后,成都出现了许多租书店,这些都是由许多个体书店整合而成的。当时租连环图书只需要1分钱一本(买一本则需要1角多),座位就是用砖头搭起来的木板——白天当板凳用,晚上就是门板。为了吸引孩子,租书店把连环图书的封面撕下来,贴在墙上。

当时连环图书的题材主要是战争类,比如抗日、抗美援朝等,还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对于当时的孩子而言,逛租书店无疑是一大乐趣。租书店的生意向来都非常好,尤其是连环图铺,光顾者多是小孩,每天下午、晚上,根本就没有空位子。

上世纪60年代,是成都租书店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城守东大街有一家租书店规模比较大,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租到连环图书,还可以租到中外名著等各种小说,租书时需要支付书籍双倍的价格作为押金,而租价则一般是每本2分钱/天。

冯先生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64年,他买了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胡云翼作注的《宋词选》,花了1元多,当时成都人的工资一般也就是一个月30多元,所以这个书价也算是价格不菲了。读书人经济拮据,这大概是当时成都租书店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读书人爱书,但没钱买书,租书是一个办法,另一个办法就是买旧书。当时买旧书也有两个渠道,一是去废品收购站称旧书买,一般是4角钱1斤,而废品收购站的收购价则是2角1斤。还有就是去废旧书库买,二仙桥有一个,西城区文化馆也有一个,都需要凭单位介绍信。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买书,还有人想出了用粮票换旧书的法子。比如,要换一本标价0.62元的《茶花女》,需要用5至10斤粮票,而当时粮票的价格是1斤0.2~0.25元。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都出现了一批经营旧书的书摊和个体书店,这些书店(摊)除收售旧书外,还开展代读者找书、配书、寄售旧书等业务,深得读书人的青睐。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