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川康茶马古道(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磨西老背夫

泸定县磨西镇是当年茶马古道的必经地,如今为旅游热点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的入口处。茶马古道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的双脚可以攀援其间,所以自古便造就了茶马古道惟此地独有的奇观风景:人力背茶。在磨西镇,当晚就打听到一位老背夫,遂前往采访。今年 82岁的李光荣老人儿孙绕膝,正坐在家院里喝茶抽烟,安享晚年。老人并非世居磨西人,是 24岁那年为躲“壮丁”,与父兄一道从汉源县的泥头地方举家×而来。李光荣 13岁便随父亲加入背夫的行列。从背 3条茶开始,直到 24岁背 12条,除农忙时节,每月两趟,年复一年地往返在通往康定的山路古道上。泥头并非产茶地,而是大宗雅茶的转运站,人力背茶的起点,到达康定的时间视足力或需 7天零一早晨,或 10天零一早晨。报酬计件制,每条 1.1元或 1.2元,若领取的是实物,按每条茶 16斤、

12条计,一个往返可换回玉米两斗共 70斤。而玉米面是背夫的主食,李光荣年轻时曾与弟弟一顿吃下 5斤玉米面的粑粑,加上沿途食宿开销,所得玉米所剩无几。当地民谚这样形容:“十个背哥九个穷,背架子弯弯像条龙。”老人向我们描述背夫的行头和日程:当地称背夫为“背子”或“背二哥”,十人八人相约同行,从泥头的陕西茶商的库房里领取茶包,脚单交与背夫领头的人,以便到达康定时验收付账。背夫们依各自体力,最多者 20包——足足 320斤!将长条茶包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起固定,以篾条编成背系,套于双肩。随身自备沿途食物:玉米面和一小袋盐;胸前系椭圆形小篾圈,专用于刮汗;手拄一根丁字拐杖,拐尖镶有铁杵,称“拐筢子”“墩拐子”。因茶包一旦上背,沿途不得卸下歇息,只能用这根拐杖作为支架,抵在茶包下,以使背夫挺直腰背歇脚片刻

日久天长,山道上留下了铁杵的痕迹,密布的石窝窝,至今仍在因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现。就这样日行三四十里路,中午简单地吃点玉米粑,晚间住旅店,可以吃上一碗豆腐或豆花,便是背夫们最好的享受了。说是住店,只不过一个避风雨的栖身之所,草垫下的臭虫跳蚤是唱进民谣了的。每晚店钱 1角 5分,当晚若吃一碗豆腐另加 5分,第二天清晨一碗豆花又是 5分,撒上自家带的盐。好在店家免费提供柴禾,背夫们可于当晚蒸好玉米粑供第二天路上吃。当晚的休整内容还有,有谁的肩背红肿了,就烧烫拐筢子的金属杵尖压往红肿处;肩背磨烂的,敷上盐巴以痛疗痛……背夫的行列中也有妇女儿童。最小的“背童”年仅 10岁,可背 30多斤两条茶;“背妇”们背 10多条,有些带孩子的妇女只好把婴儿捆绑在茶包顶端。李光荣有位侄媳,背上 13包茶跟男人一样

的出苦力,茶包遮住头部,路人只看到她挽起的裤脚和粗壮的小腿,脱口称呼她为“伙计”。背负重荷多有不便,“背妇”们小解只好借助路旁一种长条的叶片……无论隆冬炎夏,千年古道上脚穿草鞋、衣衫褴褛的背茶人川流不息。道路险阻,许多人倒毙途中——失足掉下悬崖或陷进雪窟,临近康定的大风湾里,甚至有被大风吹死冻僵的。所以旧时大风湾有个“万人坑”,沿途死于非命者皆被拖进洞中,经年累月,洞内新骨覆旧骨。有人在此处写下“白骨塔”三字,并有一副对联:“满眼蓬蒿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背夫只是茶包的载体,背负的茶包比人还高。触目惊心之余,不由得想到,昔日茶马古道的辉煌,是构建在怎样的苦难基础之上。

在马尼干戈

海拔 4180米的马尼干戈已是纯牧区,若不位于茶马古道要冲,这个小镇于古于今都不可能存在。马尼干戈这一地名与格萨尔王的传说有关,意思是“崖坎下的六字真言”;格萨尔王的岭国分上、中、下部,马尼干戈位于中部岭国,自古东来汉茶在此地集散,向北去青海,向西去西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就曾提到在马尼干戈名为达林塘的大草坝上,格萨尔王将汉茶在此一一清点,分发给他的 38名大将和 150个部落。达林塘这片平阔的草坝子历来就是四方百姓的聚会场所,举行×的法事活动,民间的赛马节日, 1989年十世班禅来此举行盛大集会,当地还赶修了一座水泥法座呢。彻夜听闻马尼干戈的雨声,清晨雨云依然浓重。我们走了十几公里的回头路,参观玉龙乡的新牧村,茶马古道新风景。

白日村原为德格土司属下大头人夏克刀登的庄园所在,现只剩下一面高墙的遗迹。废墟面向的草山草坡上,是牧民们告别千年游牧生活的定居点,一色两层楼的新房,随便走进一家,都满眼的安居乐业迹象:层叠的藏被铺盖,成堆的粮食茶包,还有电视机、录放机等等,无不显出从物质到精神的改观。随口问一名本村有从前的马帮驮夫吗?就有人指着一位老人说,他就是。 70岁的德巴老人从 17岁开始走茶马古道,作为夏克刀登的属民,是以无报酬的支差形式。驮畜为牦牛,全部是头人的,支差的每一人负责 25头牛,两人为一组,一个驮队由 20多人组成。去康定一个单程 20多天,去时驮运药材、皮毛等多为畜产品,返回时以茶包为主,也有布匹和日用品。德巴的驮运生涯在 1950年前后的那几年里,去过康定 10多次,后来公路修通了,“牦牛道”改由公路汽车取代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