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曲阜文物古迹保护修建纪实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田慧芬 袁宝银 徐晓霞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历代王朝由于尊孔崇儒,给曲阜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曲阜现有文物古迹112处,遍布曲阜城区和乡镇,其中孔府、孔庙、孔林、鲁故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1994年将孔府、孔庙、孔林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这众多的名胜古迹中,存有金、元、明、清历代古建筑1300余间,两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古墓10万多座,古树名木1.7万余株。孔府里还保存着10万多件文物,其中有历代帝王赏赐给衍圣公的礼器、典籍和古玩、珍宝,有孔子嫡孙搜集保护的古代礼器、法物,还有历代孔子画像、元明时代的服饰、衍圣公夫妇画像,以及6万余件明清时期文书档案等。近年来,在鲁故城遗址中又出土了许多玉器、铜器、陶器等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阜文物工作者恪尽职守,卓有成效地保护和管理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年年拨款维修,文物工作者利用有限的资金,抢修濒危建筑,整理环境,布置陈列,对外开放。“文化大革命”初期,曲阜作为孔子的故乡曾遭到严重冲击,危急时刻,周恩来总理采取措施,使曲阜文物免遭了一场浩劫。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曲阜文物的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文物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等都亲自过问曲阜文物工作。1992年7月,江泽民题词:“建设文化名城,繁荣曲阜经济。”1991年10月,李鹏题词:“汲取孔子思想精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在此形势下,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贯彻《文物保护法》,一手抓文物保护,一手抓文物利用,开创了“保护促进利用,利用促进保护,利用越好,保护越好”的文物工作新局面。市民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工作走上了依法保护的轨道。(曲阜市先后依照《文物保护法》,迁出了文物区的10多个单位和200多户居民,拆除了非文物建筑3万多平方米,重建了孔府西仓、孔府神龛及九仙山、石门山等部分已毁建筑。为使孔府、孔庙完整无缺,×住户,建设了孔庙、孔府北大墙和东大墙,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

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文物修复却不同于普通建筑的修复,“修旧如旧”、“保持原貌”是首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曲阜市利用国家投资2900万元,自筹资金9000多万元,对文物古迹进行了全面维修。1983年,他们投资100多万元,对大成殿内的孔子塑像、神龛、飞龙盘柱、供桌、遍联、神椅、四配、十二哲等进行了全部复原。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文革期间”殿内的神龛、塑像等毁坏一空。由于文献资料少,缺少具体数据,技术力量又薄弱,要恢复其清雍正年间的样式困难重重。因此,曲阜市抽调了60多名能工巧匠,参照《营造法式》和《清式营造》等书中的基本模数,根据大成殿内的各种配件法式和公元1729年所塑的情况,验算各种尺寸,绘出草图,一切仿雍正年间的塑制而复原。尤其是孔子神龛的凤头昂斗拱装饰,仅小物件就9864件,对每一个部件都精心计算。在处理孔子神龛的盘龙纹饰时,请来了祖祖辈辈在孔府搞修建的民间老艺人,多方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凭着老艺人的高超绘画和雕刻技艺,采用现代工艺手法特点,由原来的泥脱模为石膏脱模,使塑像无论在工艺制作上,还是在材料造型上都好于泥胎脱模。整个工程严格尊重历史原貌,在比例尺度等各种工艺上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其历史的原貌。凡游览过孔庙的人都会看到,在大成殿正中,端坐着栩栩如生的孔子像 及其左右“四配”(颜子、曾子、孔#和孟子)和“十二哲”的塑像。这是公元1729年以来的首次复原。

在曲阜文物保护和维修工作中,就工作的难度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言,则莫过于孔庙内的“奎文阁”。“奎文阁”是孔庙古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之一,是中国著名的全木质结构楼阁建筑,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此阁主要用于收藏帝王所赠书籍、字画等物。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为“奎文阁”,其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拱,桶柱上达上层檐柱。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历经风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摇撼,奎文阁残破侵蚀严重,结构松动,构架严重倾斜。1983年和1984年,在国家有关古建专家的指导下,对奎文阁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制订了维修设计方案,投资120万元于1985年元月施工,1987年6月竣工。在施工中,运用传统修缮技术与新科技工艺相结合,采用局部落架整修,在暗层增加木斜撑和铁拉杆,增加木构整体稳定性。同时使用铁件及化学材料加固、粘接、灌注,尽量保留原构件。新换构件与旧件相统一,经加工处理。从外表上看难以分辨新旧。这次维修的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建国以来中国高层木质结构古建维修技术的成功范例。该维修成果1992年被山东省评为文物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再获国家文物科技进步三等奖。

除了修复古建筑,保护古树名木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之一。曲阜的古树树龄一般在1000至500多年不等,每棵树上都标有编号,建有档案。但由于病虫害和自然干枯,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文物保护工作者根据古树的特点,加强了管理和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定期对古树进行“会诊”,从而摸索出了一整套科学管理办法:坚持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实行群防群治,及时喷洒药物;对于古树个别干枯的地方,利用水泥堵补,以防进水继续腐朽;对于倾斜的古树,采取支撑;同时对孔庙神道路和孔林林道路实施拓宽,古树中间铺设了石板路,扩大了古树绿地,避免了车撞古树、人踏根部的现象。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制订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建设了孔府孔庙消防灭火系统、防火防盗监视×系统、地下电缆供电系统、有线无线通讯系统,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因而使现有的1.7万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普遍长势良好。

为了充实文物库藏,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不断征集社会流散文物和新出土文物,接受社会各界的文物捐赠,收集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先后征集名类文物2000余件,书画作品近2000件。

目前,文物保护与利用基本实现了相互促进。1979年恢复对外开放以来,游人逐年增多,近20年来,累计门票总收入已过2亿多元,除满足正常的事业性支出外,还投资1亿多元用于文物的保护、开发、利用。文物保护为文物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物利用又为文物保护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